金年会

歡迎訪問金年会網站!

重點學科建設

來源: 作者: 發布時間:2018年12月08日 00:14:06

  在“十一五”省級重點培育學科(機械電子工程和應用化學)和校級重點學科(應用數學、教師教育學、旅遊管理、資源植物學、區域經濟學、文藝學、結構工程)建設的基礎上,2011年經過整合歸并,學校現有重點建設的一級學科9個,其中“十二五”省級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重點建設學科5個:教育學、應用經濟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中國語言文學和數學;“十二五”省級優勢特色重點建設學科2個:控制科學與工程和生态學(培育);“十二五”校級重點建設一級學科2個:生物學和土木工程。

金年会“十二五”重點建設學科一覽表

學科名稱

類别

學科方向

學科負責人

教育學

雲南省“十二五”學位授權建設學科

課程與教學論

李裡教授
學前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應用經濟學 雲南省“十二五”學位授權建設學科 跨境經濟 博斌教授
城鎮化
物流經濟
旅遊經濟
環境科學與工程 雲南省“十二五”學位授權建設學科 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污染防治 馬銀海教授
特色資源開發利用
生态環境保護
綠色産品研發
功能材料研究
中國語言文學 雲南省“十二五”學位授權建設學科 文藝學 詹七一教授
中國古代文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比較文學
應用語言學
數學 雲南省“十二五”學位授權建設學科 非線性分析 周興偉教授
偏微分方程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代數學
控制科學與工程 “十二五”省級優勢特色重點學科 軌道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 陳為民副教授
模式識别理論與系統
光學三維測量技術與裝置
機電控制系統研究與開發
生态學 雲南省“十二五”優勢特色重點建設學科(培育) 湖泊流域植物繁殖生态學 王定康教授
高原湖泊生态系統修複
高原湖泊水體污染評價與控制
都市農業與生态旅遊
環境人類學
生物學 “十二五”校級重點建設學科 資源植物學 郭麗紅教授
環境微生物利用
生物技術開發與利用
土木工程 “十二五”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培育)

鋼-鋼筋混凝土組合結構應用與研究

徐從發副教授
新型鋼結構應用與研究
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其制備技術研究
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研究
邊坡穩定理論與實踐研究

重點建設學科簡介


  一、雲南省“十二五”學位授權建設學科

  教育學:教育學學科是在2008年金年会教師教育學重點學科建設的基礎上建設而成的,于2011年立項建設,為雲南省“十二五”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重點建設學科,學科帶頭人李裡教授。經過幾年努力,本學科凝煉形成了課程與教學論、學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三個比較穩定、能夠相互支撐的學科方向。

  課程與教學論方向,主要開展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及教師教育方面的研究,着重研究中小學教學理論、研究性學習理論,深化課堂教學理論研究并探索向實踐的轉化,深化、整合系列課程研究并聚焦課堂,發揮教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引領區域性的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在教師教育研究方面,主要進行整體連貫型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教師繼續教育、教師教育教學管理等研究。學前教育方向,主要緻力于學前教育理論、學前教育政策、兒童發展與評價、學前教育課程教學與教師培養等方面的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主要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師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該學科具有一支水平較高、結構合理、指導和教學經驗豐富的學術隊伍,學科成員 24人,其中教授12人,副高6人,博士3人,聘請山東師大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張永新教授和加拿大教育參事廖忠教育學博士為客座教授。目前學科組獲得省級以上獎勵3項,其中“高校師範類專業‘整合連貫型’教師教育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2013年獲雲南省第七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獲省級科研項目8項,主持省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10項,出版著作教材27部,在核心期刊等刊物年發表論文57篇。

  應用經濟學:應用經濟學于2011年立項建設,是雲南省“十二五”一級學科碩士點學位授權重點建設學科,學科帶頭人博斌教授,雲南省教學名師。本學科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标,着力為地方培養高素質人才,開展應用研究和科學性政策分析,為雲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及相應政策提供參考和服務。現已形成跨境經濟合作研究、城鎮化研究、物流經濟研究、旅遊經濟研究四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和縣域經濟、農村經濟等多個培育研究方向。

  跨境經濟合作研究方向,圍繞把雲南省建設成為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對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區域性貿易自由化、昆明市區域性經貿自由港建設與發展等問題進行研究和探讨。城鎮化研究方向,主要圍繞雲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質量提升和協調性發展等主題,對雲南城鎮化發展的可持續、雲南城鎮化最優規模、雲南城鎮化的質量提升、雲南城鎮化的效率、雲南城市群發展的資源承載力、雲南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政策制度支持等問題進行理論分析、經驗實證以及政策制度分析研究。物流經濟研究方向,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的,将城市物流與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邊境口岸物流與沿邊開放作為研究特色,深入開展雲南邊境口岸物流對雲南邊境口岸物流與口岸城市經濟的産業發展、經濟增長、城市規模的演化等進行研究,構建雲南邊境口岸物流體系。旅遊經濟研究方向,以政治經濟學作為理論基礎,主要研究旅遊經濟活動及其發展規律,具體研究旅遊經濟中各種經濟關系及其特殊規律,更側重于對旅遊企業經營管理方面進行研究和分析。

  應用經濟學學科下設昆明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和金年会西南跨境合作發展研究所組兩個科研平台。本學科具有一支學術水平較高、研究能力較強,結構合理、教學經驗豐富的學術隊伍,學科成員 20人,其中教授3人,副高14人,博士3人,在讀博士5人。近幾年來學科組共獲科研項2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4項,省教育廳項目9項,橫向項目7項;共發表學術論文124篇,其中核心期刊63篇,多篇論文被SCI、CSSCI檢索;出版專著2部,教材6部,其中“十二五”規劃教材1部。“應用經濟學”學科以課題為基礎,出版和發表一批著作和論文,幫助政府、企業解決實踐中的重大問題,在學術界與企業界得到廣泛好評;主辦并積極參加高層次國内外學術會議,擴大學術交流,增強了本學科在學術界的影響。通過加強與印度、泰國、台灣、南京大學等境内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推進了本學科的國際化水平。

  此外,應用經濟學學科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科建設促教學,推動教學改革,三年來,應用經濟學學科相關專業共招收本科生近2000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被評為省級特色專業,同時被列為雲南省綜合改革試點項目,《連鎖物流》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國際經濟學》被評為省級雙語示範課程。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98%,得到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好評。

  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是2011年在原有化學科學與技術系、生命科學與技術系及昆明滇池(湖泊)污染防治合作中心等優勢資源組建的基礎上組建的,是雲南省“十二五”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重點建設學科,學科帶頭人馬銀海教授。本學科既具有學科綜合、交叉的優勢,立足于雲南本土,服務社會,能較好的發揮地緣優勢,又具有鮮明的特色。經過幾年的建設,結合學科特點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凝煉整合出五個較成熟的研究方向: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污染防治、特色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态環境保護、綠色産品研發、功能材料研究。

  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污染防治方向,着重在水體及土壤環境污染評價與控制,尤其是面源污染的評價與控制、污水處理與水體修複技術等主要研究方向上開展研究。特色資源開發利用方向,主要開展以植物(花卉)和動物為主的生物技術基礎及應用開發研究工作。生态環境保護方向充分發揮生命科學技術系的特色優勢,圍繞污水處理、滇池水質與藻類的動态變化、濕地鳥類種群的變化以及環境微生物等内容開展相關工作。綠色産品研發方向,以雲南省豐富的有機資源為研究背景,結合雲南天然有機資源的産業特點與可持續發展及應用的要求,着重在天然産物化學、藥物化學、有機化工催化劑的合成等幾個主要研究方向上開展研究。功能材料學科方向,以低碳多功能材料的設計合成為主題,立足于基礎研究,同時注重應用開發研究;在基礎研究方面注重低碳基材料成分設計、形成理論、微觀結構、物理性能和力學性能的研究;在應用研究方面注重低碳基材料制備技術基礎、加工工藝和工業性開發。本學科建有實驗手段較完善先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污染防治實驗室、特色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實驗室、恢複生态學實驗室及綠色産品研發實驗室等學科實驗平台。實驗室面積達到2000多平方米,設備總值達4128萬元,能滿足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組成人員45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博士29人,碩士市級學術技術後備人才3人,市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科技人員3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承擔各類項目51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3項,省級項目22項,橫向課題4項,科研總經費達800多萬元。科研水平不斷提高,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40多篇,出版專著2部。

  學科建設極大地加強本科專業建設,促進人才培養。目前,擁有省級“基礎化學教學團隊”1支,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項,校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教學名師1名、校級教學名師1名。目前共培養本科生共447人,與雲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學校聯合培養碩士生7名,博士研究生1名。

  中國語言文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于2011年立項建設,為雲南省“十二五”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建設學科,學科帶頭人為詹七一教授(二級教授)。本學科設有文藝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5個二級學科(研究方向)。文藝學方向,主要開展民族審美文化、中國古代文論、寫作學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中國古代文學方向,設有先秦及兩漢文學、唐宋文學、明清文學等研究領域;中國現當代文學方向主要開展兒童文學理論與批評、現當代文學思潮與流派等方面的研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方向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外文學與文化比較及傳播、東南亞文學與文化;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主要進行語言比較、漢語史、漢語國際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學。經過幾年的建設,本學科形成了研究方向與視野的多元性、開放性及多學科整合特色。

  本學科形成了學科帶頭人→學科方向帶頭人→學術骨幹的學術梯隊,以國家、省部級項目為載體,教授、博士為核心,搭建研究團隊。學科成員共35人,其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21人,博士12人,在讀博士1人,3名教授擔任雲南大學、雲南民族大學、安徽師範大學碩士研究導師。學科成員共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結項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及雲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5項(結項2項)、雲南省哲社基金重點及一般項目9項(結項4項),累計科研經費200.65萬元;出版學術專著、學科教材及文學作品41部(其中A級出版社7部);發表學科專題論文400餘篇,其中核心、CSSCI及國際期刊論文84篇;獲各級科研成果獎15項,其中雲南省哲社優秀成果二等獎2項;學科成員主辦或參與學術會議47場/次。

  數學:數學學科于2011年立項建設,是雲南省“十二五”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建設學科,學科帶頭人周興偉教授。經幾年的建設,本學科已形成了非線性分析、偏微分方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代數學四個穩定的學科研究方向。學科組成員共2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8人,博士3人,在讀博士7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員1人,雲南省教學名師1人,昆明市有突出貢獻專業技術人員3人,昆明市中青年學術帶頭人2人,昆明市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人。成員中兼職擔任省内外高校碩士生導師4人。近年來,本學科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學科建設組共發表論文50多篇,其中38篇論文發表于國際知名學術期刊,32篇論文并被SCI、EI、ISTP、MR檢索收錄。非線性分析方向與偏微分方向的相關研究在國内外有一定影響:論文“非線性強增生算子方程的疊代過程”連續四年被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基本科學指标數據庫列為數學學科的國際1%頂尖論文,該文章目前已經被SCI數據庫中的論文被他引100多次。論文“指數函數展開法求解K(m,n)方程”在SCI數據庫中被他引40多次。本學科研究成果獲2012年度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項,2013年度雲南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項。學科組成員完成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撰寫1部,申請國家專利4項。

  數學學科建設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以學科建設促教學,推動教學改革,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活動,2012-2013年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全國二等獎共4項。目前,數學學科建設方面也緊跟學校轉型發展的大局,新建本科專業“應用統計學”已于2014年開始招生。

  二、雲南省“十二五”優勢特色重點建設學科

  控制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于2011年立項建設,是雲南省“十二五”優勢特色重點建設學科,學科帶頭人劉為民副教授。 本學科本着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同時兼顧現代高科技的前沿,形成了涵蓋了軌道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模式識别理論與系統、光學三維測量技術與裝置、機電控制系統研究與開發等4個以信息信号獲取、控制為核心的學科方向。其中軌道交通信息工程與控制、機電控制系統研究與開發與雲南省相關産業緊密結合,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模式識别理論與系統、光學三維測量技術與裝置則屬于近年來發展更新最快的熱點方向,有着極其廣泛的運用。本學科的建設旨在建立一個有特色的知識體系,通過有機結合四個主要學科方向,産生出較為前沿的理論體系和實用的高科技産品。本學科目前擁有軌道交通、機器視覺與智能系統、遠程測控技術和機械創新設計等實驗室平台,相關專業實驗設備價值近千萬。

  本學科組成成員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4人,2人獲碩士研究生指導資格。目前,學科組成員承擔科研項目1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省級項目5項,廳級項目6項。近年來在國際期刊和國内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40多篇,其中20篇被3大檢索收錄;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餘項。

  本學科建設高度重視與雲南省内外高新企業的合作,重視應用研究和産品開發,學科建設全面立足于科技前沿和市場前沿,同時着力于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2012年以來,在機制專業、電氣專業、交通運輸專業共培養本科生500多人,就業情況居全校前列。

  生态學:生态學優勢特色學科于2011年立項建設,是雲南省“十二五”優勢特色重點建設學科,學科負責人為王定康教授。生态學優勢特色學科圍繞生态學領域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發揮各學術帶頭人的專業優勢定位研究方向,凝練形成了以下五個研究方向:(1)湖泊流域植物繁殖生态學,(2)高原湖泊生态系統修複,(3)高原湖泊水體污染評價與控制,(4)都市農業與生态旅遊,(5)環境人類學。湖泊流域植物繁殖生态學方向對滇池(湖泊)流域植物的交配系統、資源分配、生活史對策、植物一動物協同進化關系、雌雄功能沖突等主題開展研究,包括青陽參的保護生物學、重樓傳粉生物學、海菜花保護生物學、水車前保護遺傳學等;高原湖泊生态系統修複方向以滇池污染源治理為切入點研究滇池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統面源污染輸移機制及控制技術,研究藍藻對其他水生生物抑制作用的生理生态機制,修複受損滇池水體生态系統;高原湖泊水體污染評價與控制研究方向針對滇池的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富營養化加劇等環境問題,緊密圍繞水體及土壤污染物形态監測及污染評價、土壤污染物化學穩定化修複技術和人工地下快速滲濾系統污水資源化工程,對滇池及滇池流域水體和土壤中污染物的遷移-轉化規律(形态分布)進行監測和探索性研究;都市農業與生态旅遊立足于都市農業與城鄉生态維護、農業景觀與産業規劃、都市農業信息化與裝備等城市生态農業,并結合生态旅遊、鄉村旅遊、休閑旅遊等綠色旅遊開展研究;環境人類學研究方向體現文理結合特色,從環境人類學角度關注湖泊流域社會系統與生态系統之間的互動,研究良好的“人——地”關系系統形成機制,對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是學科建設的特色之一。

  通過建設目前團隊成員共計2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人數達15人,具有博士學位人員數達到13人,目前共獲得科研項目55項,其中國家基金項目15項,省部級項目10項,發表科研論文99篇,其中三大檢索文章26篇,出版學術專著、教材5部,科研經費數達到800餘萬元。

  三、“十二五”校級重點建設學科

  生物學:生物學學科于2011年立項建設,為學校“十二五”校級重點建設學科,學科帶頭人郭麗紅教授。本學科立足于我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以“為地方經濟服務”的宗旨,着眼于雲南省和昆明市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依托學校生命科學與技術系開展生物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學科研究的主要方向有:植物資源開發利用方向、環境微生物利用方向及動物資源開發利用方向。目前本學科建有雲南省省級應用生物技術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省高校特色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重點實驗室及金年会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所等教學和科研的平台。同時聯合企業共建有雲南省低緯高原稻區兩系雜交水稻種業工程研究中心及昆明市滇産藥用植物開發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應用開發及科研成果轉化平台。

  本學科成員共有29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 16 人,碩士研究生導師3人。有多位教師分别獲得雲南省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業技術人員、雲南省五一勞動獎狀章、昆明市有突出貢獻高技能人才、教學名匠等榮譽稱号。近5年來學科成員共申請獲得各類科研項目36項,其中國家自然項目 12項;在研項目經費605萬元。發表學術論文63篇,其中SCI收錄14篇、國家核心期刊41篇;學術專著和統編教材3部,獲昆明市科技進步獎1項及國家專利2項。近年來,具有碩士生導師指導資格教師與雲南農業大學、西南林業大學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6人,博士生1人。

  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學科建設已有30多年的曆史, 1984年至2004年,主要以專科教育和兼顧應用技術研究為目标進行建設;2004年至2010年,主要是以應用型本科教育和應用技術研究相結合為目标進行建設;經過以上建設和積累于2010年6月結構工程被立為學校重點扶持學科進行建設;2012年6月,學校又将結構工程二級學科建設項目提升為土木工程一級學科進行建設,學科帶頭人徐從發副教授。到目前為止土木工程學科已有了長足進步,已初步形成的主要研究方向有:(1)鋼-鋼筋混凝土組合結構應用與研究;(2)新型鋼結構應用與研究;(3)無機非金屬材料及其制備技術研究;(4)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研究;(5)邊坡穩定理論與實踐研究。

  土木工程學科擁有一支學曆、職稱結構合理,實踐經驗豐富的團隊,現有3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博士或在讀博士8人,碩士研究生18人,國内外訪問學者6人,承擔省級及以上研究項目二十餘項,項目經費100多萬。近幾年學科團隊取得了良好的科研成果,在省内外各級各類刊物上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EI檢索和核心論文30篇;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産權局知識産權專利8項;2011年獲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主編、參編各類教材30冊(套)。實驗設備資産總值2000多萬元,是雲南省土木工程示範性實驗室,并通過國家計量認證,具有建築工程、公路與橋梁工程和水利水電工程多項檢測資質,是人才培育、服務社會和科學研究的良好平台。

  土木工程學科依托城鄉建設學院積極與企業開展合作,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與雲南省設計院、十四冶建設集團、昆明市建、官房集團等建立産學研基地,培養應用型人才。2011年以來,組織指導學生參加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和第四屆“雲南省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比賽”,并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3項。


XML 地圖